欢迎访问江苏申凯包装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申凯只做一件事,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食品级包材! 食品包装膜|药用包装膜|工业品包装膜|农药包装膜|化工包装膜 天交所上市企业 代码:000057

400-678-2778

13003378666

联系申凯

存在一些疑问,需要帮助?

行业新闻
7*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400-678-2778

江苏省无锡新区硕放中通路99号

123@sunkeycn.com

三省一市争建"亚包中心",最终花落谁家仍是谜

[点击量:1207][来源:申凯包装]

发布日期: 2014-06-03

 

 

位于杭州的世界包装中心很多人都知道吧,近日华印小编获悉江浙沪粤“三省一市”目前正在为申请建设亚洲包装中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近日,由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亚洲包装中心建设听证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由中国包装技术协会韩家增第一副会长主持,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副司长马荣凯、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司副司长陈国卫、中国包协副会长金祥佐、中国包协秘书长钱进、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国家计委顾问办公室处长徐彦儒出席了会议。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司长任珑、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研究所许江萍、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新产业部部长宇德海、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健、国家经贸委资源与综合利用司博士杨尚宝作为专业顾问出席了听证会,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和上海市分别组成了由省市有关领导带队的代表团出席了听证会。这整式够“吓人”的吧,可见参与申请建设亚洲包装中心的三省一市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同时,据悉浙江省由杭州市市长茅临生、副市长沈坚亲自带团参会;江苏省由市委副书记刘建国带队;上海市经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俞国生、中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仇锦荣,各代表团分别代表各地作了陈述。
三省一市展开“擂台赛”  三省一市的代表在陈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建设亚洲包装中心对推动我国包装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地域、交通、包装工业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列举说明在本地建设亚洲包装中心的优势。三省一市提出建设亚洲包装中心的具体地点是浙江省的杭州市、江苏省的江阴市、广东省的中山市和上海市的普陀区。江浙、上海及广东均是改革开放以后步子比较大、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市,同时也是我国包装工业发展较快且比较集中的地区。目前,杭州市有全国真空镀铝环保产品生产基地、纸包装开发生产基地、印铁包装容器开发生产基地;江阴市有全国软塑包装材料生产基地;中山市的张家边包装印刷企业集团已具规模;上海普陀区也是包装印刷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参会代表在陈述了各地自然优势及包装工业基础之后,又从土地、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政策、服务等方面作了陈述,并介绍了亚包中心的建设构想和初步方案。
  三省一市的申请陈述非常细致,每一方主陈述人发言后,代表团成员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补充陈述。各方代表的陈述均有精华,各具特色。究竟亚洲包装中心在什么地方建设,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将在此次会议后组织到四方实地考察、论证后再做决定,届时谁是最后赢家方能揭晓。
"亚洲包装中心"落户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
  世界包装组织决定在中国建设亚洲包装中心,是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包装工业发展的充分肯定。我国包装工业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40年的发展路程,包装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包装工业总产值看,我国已经成为"包装大国"。
  中国包联电子商务委员会筹备委主任、中国包装网总裁龚经强不久前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亚洲包装中心"落户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以创新的姿态通过信息化推动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注重科技引进和消化吸收,不断提高市场反应能力,提升我国包装行业企业的素质,加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建设。
  虽然"亚包中心"选址尚待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亚包中心"的建设将扩大我国包装企业与世界的交往,建设"亚包中心"有利于世界包装产业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推进我国包装企业走向世界,使我国迅速成为亚洲包装工业的制造、研发、贸易、培训中心。促进我国包装工业的粗放生产迅速转为集约经济,提高我国包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促使我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包装产业的信息中心,使我国大步从包装大国走向包装强国。

 江苏申凯包装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注册资本8000万RMB,天交所上市企业,,股权代码000057,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投资超过2.1亿RMB,拥有20000余平方米普包厂区;拥有13000平方米的药包厂区, 110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公司拥有二位行业顶尖研发博士,每年新增超过100多个专利,专业生产食品包装膜(袋)、药用包装膜(袋)、化工包装膜(袋)、电子监管码防伪包装等各类彩印复合包装膜(袋)。现位于无锡新区硕放中通路99号,毗邻上海车程2小时内。

  • 上一篇:油墨干燥的三种形式,哪种最适合薄膜印刷?